李小龍-人物近照

李小龍Bruce Lee

生日
1940//
職業
編劇、演員、導演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及網路公開資訊,如有錯誤請使用回報功能

觀看最新影視作品

個人簡介

李小龍,本名李振藩(英語:Bruce Jun Fan Lee,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國際著名華人武打演員 、武術家 、導演、截拳道創始人。香港粵劇丑生李海泉之子,李小龍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李小龍生於舊金山唐人街東華醫院,年少時期在香港九龍生活,是詠春拳宗師葉問的門生,並且參與演出20多部香港電影。1959年,18歲的李小龍到美國留學、主修哲學,留學期間,他開展武館授徒邊磨煉武術,又客串演出多部美國電視劇。他的努力改變了亞洲人在美國影片中的形象。1970年,李小龍獲得香港嘉禾電影公司鄒文懷邀請,回到香港主演以功夫為題的動作電影《唐山大兄》而大獲好評,李小龍迅速展開其知名度。此後他主演了《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及《死亡遊戲》,此4部半動作電影震撼了整個影壇,而且在國際上迅速聲名鵲起。32歲的李小龍於1973年7月20日參與演出《死亡遊戲》期間,猝死於丁佩在香港九龍西九龍塘的家中,事件引起極大震撼,其死因至今依然充滿爭議。然而,李小龍去世後其聲威依然不減,他的銀幕形象對全球華人以至世界各地均有影響力,他的名字是武打電影甚至是中國武術的象徵,電影亦帶有中華民族主義色彩。李小龍亦帶領了香港電影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為香港電影積累了豐厚的資本、技術和觀眾,並為香港電影在1980年代開始風靡全球、成為東方好萊塢奠定基礎。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為香港粵劇四大名丑之一,母親何愛瑜為香港富商何東爵士同母異父之弟何甘棠之養女。李小龍有兩姊李秋源、李秋鳳、兄李忠琛(林燕妮、張瑪莉之前丈夫)及弟李振輝。妻子蓮達·艾米莉為其誕下兒子李國豪和女兒李香凝。1939年,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偕妻子及三個兒女從香港遠赴舊金山唐人街演出粵劇。1940年為庚辰年,中國人稱為龍年,且小龍生於辰(龍)時,後呼應其乳名「細鳳」,而藝名「李小龍」為《細路祥》作者袁步雲取名,在1950年公映的《細路祥》首次使用。(然而細路祥一片的片頭字幕與當年在報章上所載之名字卻是"李龍"。)而李小龍的英文名「Bruce」的起名者則據說是東華醫院的醫師瑪麗·格洛弗。1941年,李小龍跟隨父母返回香港,開始時與兄長入讀嘉諾撒聖瑪利書院。1949年因應天主教區要求,所有男生都需轉往德信學校繼續學業,及後再轉讀喇沙書院。儘管少年李小龍家境比較富裕,但其居住的地區由於人口激增而逐漸產生了幫派衝突,變得擁擠,危險。李小龍讀至中四因打架及曠課被趕出校,轉到聖芳濟書院繼續學業。李小龍自幼身體孱弱,其父為了兒子體魄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其練習太極拳,以鍛鍊身體。1955年16歲時,李小龍重返校院,他在一次幫派衝突中受挫,於是到油麻地利達街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雖然詠春練習並不固定,但李小龍曾因詠春練習單調而放棄,後因與街頭流氓打架時使出一招詠春的日字衝拳擊倒對方而重新回到詠春門下。在葉問門下學武期間,李小龍曾遇到重重阻力,但李小龍堅持不懈,繼續學習。 授業師兄(相當於教練)為有「講手王」之稱的黃淳樑。半年後,葉問搬遷到李鄭屋邨,李小龍比較少到這裡。在拳術方面,多與同樣曾習西洋拳的黃淳梁練習。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功力拳、蔡李佛、太極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節拳等拳種。葉問試圖讓青少年們參加有組織的拳擊,以此阻止他們參與街頭幫派的衝突。作為葉問為數不多的親授學生,李小龍1957年奪得香港校際拳擊比賽少年組冠軍。1941年,李小龍僅3個月大就在粵語片《金門女》中亮相。1948年,李小龍以「李鑫」的藝名,客串參演了俞亮導演的《富貴浮雲》,而該片廣告亦標明「新李海泉」客串演出。翌年,他先後以「小李海泉」及「新李海泉」客串參演《夢裡西施》及《樊梨花》,到了第四部客串的電影《花開蝶滿枝》(1950年),他以「李敏」為藝名參與演出,當年的電影廣告更特別標明「神童小李海泉客串」,可見當年李小龍的童星演出已相當出色。李小龍首次以男主角身份演出的電影是1950年公映的《細路祥》,片中飾演一個從好變壞,又從壞變好的孤兒,獲得一致好評,並奠定了他的童星地位,當時廣告上稱他為「李龍」。翌年,李小龍參演的《人之初》再次獲得好評,他在劇中飾演一名誤入歧途的不良少年,影評人向宸曾在《文匯報》撰文,指李小龍「配稱粵語片『天才童星』,粵片工作者應該好好重視他。」在1953年至1955年期間,李小龍先後參演中聯影業公司的七部電影,分別是《苦海明燈》(1953年)、《慈母淚》(1953年)、《父之過》(1953年)、《千萬人家》(1953年)、《危樓春曉》(1953年)、《愛 (上下集)》(1955年)及《孤星血淚》(1955年),大部分角色均為「乖仔」。隨後先後參演《守得雲開見月明》(1955年)、《孤兒行》(又名《苦命女》,1955年)、《兒女債》(1955年)、《詐癲納福》(1955年)、《早知當初我唔嫁》(1956年)等粵語片。1957年公演的《雷雨》是李小龍參演唯一的「文藝片」,片中他飾演善良的二少爺,更是他在電影上首次有戀愛的戲份。同年公映的《甜姐兒》,客串演出的他只與女主角文蘭跳了一場恰恰舞,卻受到觀眾的注目。1960年上映的《人海孤鴻》是李小龍赴美求學前的最後一部粵語片,片中飾演一個戰爭孤兒「阿三」,與飾演孤兒院院長的吳楚帆(他亦是本片監製及編劇)有不少對手戲,演出極為出色,影評人石琪甚至稱此片「無疑是李小龍的代表作……主要是形象鮮明、迫真」。此外,李小龍酷愛跳恰恰舞,少年時期曾獲全港恰恰舞邀請賽冠軍,在港期間曾以教授著名拳師邵漢生恰恰舞,來換取對方教他中國拳法,不過他並沒有學。1960年代,李小龍在美國也曾教過一些當地人跳恰恰舞,據聞他的恰恰舞老師是一位名叫Terry的菲律賓人。而李小龍在《甜姐兒》與《早知當初我唔嫁》,都有跳恰恰舞的鏡頭,後者更是教導粵劇名伶任劍輝跳舞。1959年4月29日晚,家人決定坐船將他送往出生地美國。李小龍於1961年考入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主修戲劇,並副修了哲學、心理學及其他學科。就讀的同時,他也結識了未來的妻子琳達。1962年4月,李小龍大二期間租用了校園的一個停車場角落,掛起了「振藩國術館」的牌子。在振藩國術館中,他主要教授他在當地的朋友。他的第一位學生是曾練習柔道的傑西·格魯夫,第一位教學助手是木村武之。兩人後來也向他人傳授李氏功夫。他邊教邊刻苦磨煉,技術大有長進,尤以腿法造詣更為精深。[來源請求]1964年,他應艾德·帕克(英語:Ed Parker)之邀出席美國加州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標賽(英語:Long Beach International Karate Championships),表演了雙指伏地挺身(伏地挺身),即使用同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雙腳分開大約一肩寬。李小龍還表演了寸拳,細節如下:李小龍站直,右腳靠前,右膝微微彎曲,面前站立一人。李小龍右臂部分擴展,右拳距離對方胸部約一英寸。在沒有收回右臂的情況下,李用力打出一拳,同時保持姿勢基本不動,將對方擊退,摔倒在後面的椅子上,這張椅子放在對方身後以防止摔傷,但強大動能讓對方摔倒在地。對方為來自加州斯托克頓市的志願者鮑勃·貝克。貝克回憶道:「我告訴李小龍不要再做這種示範。在他擊打我後,我的胸部疼痛得難以忍受,不得不在家休假。」正是通過1964年的空手道大賽,李小龍結識了跆拳道大師李俊九。兩人成為朋友,作為武術家,雙方都從這段友誼中獲益。李俊九詳細教授李小龍側踢,李小龍則授予李俊九「無預兆」出拳。1964年8月,李小龍在加州奧克蘭的4175 Broadway街成立「振藩國術館」,向非華裔教授武術。1964年,李小龍在加州奧克蘭唐人街與黃澤民進行了一場極富爭議的對決。黃澤民是形意拳、北少林拳以及太極拳的一把好手。據李小龍稱,一些華人向他下達了最後通牒,命他停止向非華裔教授武術。李小龍不為所動,於是便有了這樣的一次對決。比武前雙方約定:如果李小龍輸了,他就要關閉自己的武館;如果他勝出,他將得以繼續教授白人以及其他任何人。黃澤民對此說表示否定。他表示自己是接受了李小龍在一次劇院表演之後向自己提出的挑戰,而他對白人以及其他的非亞裔並沒有區別對待之意。李小龍就此次對決稱:「挑戰書上有唐人街上所有師傅的名字,但我並不害怕。」比武的見證人包括琳達,詹姆斯·李(李小龍的同事,無血緣關係)和太極拳教練威廉·陳。黃澤民和威廉·陳表示對決持續了20到25分鐘;而李小龍,詹姆斯·李以及琳達卻認定比賽在三分鐘內就以李小龍的決定性勝利結束了。琳達·李稱:「這場毫無保留的比賽在開始後總共進行了3分鐘。李小龍將他打倒在地,問他:『想放棄嗎?』那人答道:『我認輸。』」黃澤民在《太平洋周報》這份舊金山的中文報紙上發表了他對比武的回憶,同時對李小龍發出了第二次挑戰。李小龍沒有答覆。此事就這麼平息了。李小龍依然向白人教授武術。他被電視劇《蝙蝠俠》製作人威廉·多茲爾(William Dozier)賞識,邀請試鏡。1966年4月30日,李小龍與美國廣播公司簽訂了30集電視劇《青蜂俠》的演出合約,擔演配角「加藤」(Kato),但只能播出一季共26集。其後以「加藤」角色演出2集《蝙蝠俠》,又在《無敵鐵探長》(Ironside)和《新娘駕到》(Here Come the Brides)中客串。[來源請求]1967年7月9日,李小龍正式在洛杉磯中國城的振藩國術館(Bruce Lee Martial Arts Studio),確立其武道哲學截拳道之名稱,是李小龍最後親自開館授徒的武館,武館位置在628 W College St, Los Angeles,截拳道英文拼音是李小龍請教UCLA語言學教授後確定的。在早期李小龍在洛杉磯教的主要是詠春功夫,後來開始融入一些全新的內容,比如腿法以及將格鬥哲理運用於技擊之中的方式,此時他的技擊術開始變化,但這種變化並非簡單地增加或混合某些不同的技術、方法和結果,而是使技術變得更富效率且更符合哲理。在當時攔截是李振藩技擊術的基石,主動的以攻為守的攔截可運用多種方法去實現。它不是阻擋的意思,但它可作為一種積極的防禦方法來化解迎面而來的打擊。攔截意味著在對手進攻之當時或進攻之前阻止他,大多數技擊術是建基於單純的進攻和被動的防守之上,而在當時攔截已成為截拳道的首要技擊原則之一。[來源請求]李小龍還出席了1967年長堤國際空手道大賽,並進行了各種表演,包括對USKA世界空手道冠軍威克·摩爾表演了「無敵拳」。李小龍告訴威克·摩爾,他會對著摩爾的臉打出一記直拳,而摩爾要做的就是試圖阻擋這記直拳。李小龍後退幾步,詢問摩爾是否做好準備。當摩爾點頭確定時,李小龍滑步向前進入攻擊範圍,並對著摩爾的臉打出一記直拳,在打中前停止。在八次嘗試中,摩爾一次也沒能攔下李小龍的拳。直到1968年,李小龍再次參與電影工作,先後在迪安·馬丁主演的特務片《風流特務勇破迷魂陣(英語:The Wrecking Crew (1969 film))》,及安東尼·奎恩主演的電影《春雨漫步(英語:A Walk in the Spring Rain)》擔任動作指導。1969年公映的電影《醜聞喋血(英語:Marlowe (film))》是李小龍在成年時期首部參演的作品,劇中他飾演反派角色「黃宏度」,其後他於電影《血灑長街》(又名:《盲人追兇》,Long Street,另一名稱Bloodbath on Long Street,1970年)擔演一個小角色。1970年,李小龍曾創作以民初時代為背景的中國武俠片電影劇本《無音簫》(The Silent Flute),並成功覓得美國影星詹姆士·柯本合作,但因李小龍回港拍攝《唐山大兄》而擱置。後來李小龍被江湖中人王俊開槍襲擊,身中兩彈,因為0.22口徑手槍子彈殺傷力不大,李小龍當時穿皮夾克,沒受傷害。但是李小龍經此事後決定離開美國,遠走香港。1970年代,邵氏兄弟曾透過李小龍好友小麒麟接洽邀他回港拍片,但當時李小龍提出影片製作成本不能低於60萬港元、要擔任影片的武術指導、有權修改劇本,以及由他邀請的外國演員要以美金支薪等要求,令邵氏高層無法接受,最終合作未能成事。其後,邵氏行政總裁鄒文懷離職出走,另組嘉禾,並派導演羅維的太太劉亮華到美國邀請李小龍回港發展。《唐山大兄》是李小龍旅美回港後所拍的第一部影片。他飾演的唐山青年鄭潮安,在泰國曼谷冰廠工作,與實際為販毒分子的冰廠大老闆進行殊死的鬥爭,片中李小龍迅猛的三腳迴旋連環踢、凌空飛腳以及高亢的嘯叫等武打噱頭皆極具個性,令觀眾如癡如醉,功夫熱潮因而掀起。該片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達到300萬港元。當時粵語片正陷於低潮,幾乎停止生產。他替羅維拍《唐山大兄》及《精武門》,原版都是國語對白,後來嘉禾重新發行才配上粵語。在此形勢下,李小龍憑藉著一身好武藝與個人銀幕魅力,不僅在七十年代初期掀起一股電影熱潮,將觀眾拉回戲院中,讓衰退的香港電影工業重新找到一線生機,使嘉禾公司奠定基礎;亦使「功夫片」復甦,賦予新的面貌與活力。他的電影也身價百倍,轟動了全球,讓人們對中國電影刮目相看。 [來源請求]李小龍在片中飾演霍元甲弟子陳真,他在追查中得知師父是被日本人毒死的,他大鬧日本武館,砸爛污衊中國人是「東亞病夫」和「狗與華人不得入內」的牌匾。片中李小龍不使用蹦床等輔助工具及替身,且首次將雙節棍搬上銀幕,並道出一句經典對白:「中國人唔係病夫(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自此成為了一大經典。該片票房收入超過400萬,位列當年賣座港產片的亞軍。[來源請求]李小龍與嘉禾公司合組協和公司,《猛龍過江》是他唯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李小龍在片中飾演一個來自香港鄉村的功夫高手唐龍,遠赴義大利幫助一家中餐館的女老闆(苗可秀飾)剷除當地惡霸。主要的打鬥部分被安排到羅馬鬥獸場,《猛龍過江》也由此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遠赴歐洲取景的影片。該片在台灣上映時,創有史以來的最高票房記錄,並入圍第十屆金馬獎的優等劇情片獎。[來源請求]李小龍與美國華納公司合作拍攝,亦是李小龍在好萊塢電影中第一次擔任主角,也是他的遺作,從而使李小龍一躍成為世界級國際影星。片中李小龍扮演一個少林寺武功高手,隻身闖入荒島去收服一名少林叛徒,李小龍將角色冷漠嚴峻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深入孤島地下室,與趕來的打手對打,該片打鬥場面及使用武器較多,是系列中最賣座的一部。片中,李小龍展示出少林齊眉棍、菲律賓短棍、雙節棍等絕技。[來源請求]1973年5月10日,李小龍在拍攝本片時曾於戲場內昏迷。講述一位強者為了奪得傳說中的稀世珍寶而勇闖七層寶塔,經過一輪惡鬥後到達塔頂,卻只換來一句古老的謁語:「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豈料一語成讖,該片成了李小龍的未竟遺作。1973年5月10日下午17時,李小龍於片場為電影龍爭虎鬥配音時突然嘔吐及抽筋,陷入半昏迷,呼吸困難,情況一度危殆,被送入浸會醫院搶救。2小時後逐漸甦醒,經醫生診斷證實為發高熱及低血壓,事後李小龍對醫生說:「當我在片場突然暈倒後,就甚麼都不知道了。」之後轉到九龍法國醫院,留醫一星期後出院,經醫生檢查一切如常,只是並未照X光檢驗腦部,李又再全情投入電影工作。1973年7月20日下午15時,嘉禾電影負責人鄒文懷到達李小龍位於九龍西九龍塘金巴倫道41號的家中洽談拍攝中電影死亡遊戲的事宜。至17時,李小龍與鄒文懷轉到位於九龍塘筆架山道67號碧華閣A座2樓3室的台灣女星丁佩家中,商談合作拍攝《死亡遊戲》。19時30至45分左右,鄒文懷原本該與李小龍及丁佩共同到日式「金田中餐廳」與澳洲影星佐治·拉辛比晚膳,然而因李感到頭痛,需要休息一會,故此鄒先行赴約。在鄒離開前不久,丁佩將一粒自己平時慣用的止痛藥給李小龍服用,李隨即進入丁佩房間床上躺臥睡眠,並關上房門,丁佩在客廳與鄒交談一會。隨後鄒獨自離開應約,丁則在廳中看電視。約20時30分,丁首次進入房內查看,發現李正在熟睡,接著致電餐廳知會鄒文懷,鄒回應給李多休息一會。約21時,丁第二次入房,這時李仍處熟睡狀態,且無法叫醒,遂第二次撥電告知鄒,此時鄒已接近完成晚飯,並謂會回來查看。21時30至45分,鄒回到丁佩家中,發現李毫無反應,心感不妙,遂致電丁的私人醫生協助。22時10分,住在附近的私人醫生趕到,為李小龍立即檢查,發現他沒有脈搏、心臟停止跳動,毫無生命徵兆,遂於22時30分電召救護車,救護員到場為李小龍施行人工呼吸並用手急救兩分鐘,後轉用氧氣機協助其呼吸,沒有效果後立即將李送往醫院。23時送抵伊利沙伯醫院後雖經證實瞳孔放大,對光線毫無反應,心跳、呼吸完全停止,但仍被搶救一段時間,包括在左胸注射強心針並作心臟按摩,但情況並無改善,直至23時38分終被簽發死亡證,正式宣告其死亡。7月21日0時過後,警員抵達丁佩家中調查,並取走李小龍飲過的杯及服過的藥作進一步化驗。7月25日早上,李小龍於大角咀九龍殯儀館出殯,附近街道擠滿近3萬名市民,希望送別一代武術巨星並作最後致敬,人群中有12人暈倒,在家屬同意後,遺容經電視台轉播並由報章刊載。遺體於7月26日隨飛機空運到美國西雅圖湖景公墓土葬,當1993年3月31日其兒子李國豪於拍攝電影時意外身亡後,亦一同葬於李小龍墓旁。1973年9月3日,李小龍的死因聆訊在荃灣裁判法院開審,經過7天的審理並傳召大量證人後,9月24日3名男性陪審員一致裁定李小龍「死於非命」,死亡原因為對止痛藥物產生高度敏感速致腦水腫,而該種藥物對一般人而言不會產生高度敏感。雖然李生前有服食大麻習慣,驗屍解剖時亦發現胃部有少量大麻,但法庭認為大麻並不會致命。雖然死因至今仍然眾說紛紜,但當化驗報告出來以後,其死因為『對頭痛藥物(Equagesic)過敏』,發現他的腦部腫脹和帶有瘀血和動脈瘤。好友查克·諾里斯在1975年確認李小龍的真正死因是從1968年起,他因為舉重意外而脊椎脫位,需要長期服用肌肉鬆弛劑,但是再加上家中助手給他服用的頭痛藥物產生化學作用。李小龍意在破除一些武術舊習,走出一條新路。他認為「截拳功夫」這一名稱帶來了很大的限制,於是改名「截拳道」。他對於這個名字依然不滿意,因為這一名稱依然具有一些限制。截拳道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有傑西·格魯夫、丹尼·伊諾山度、詹姆斯·嚴·李、木村武之、李凱、理察·巴斯蒂羅、黃錦銘、艾倫·喬、蓮達·艾米莉(其妻)等等。李小龍襁褓時家族從美返港,居於九龍西油麻地茂林街5號。後來香港淪陷,1941年一家搬遷到彌敦道的218號2樓,該處昔日是一幢西式唐樓,當年他們李家五姊弟就在那裏居住,後來該地點重建成恆豐酒店,毗連的彌敦道223號新樂酒店則是李小龍家族每周日家庭聚餐的地方,至今仍然營業。李小龍早期入學的柯士甸道103號德信小學,校舍保存至今。後來他轉校至喇沙書院,當時喇沙原址被英軍用作軍營,故他就讀時校舍遷至何文田巴富街。另一所是於1956年入讀的大角嘴區聖芳濟書院,1973年曾應邀返該校作校運會頒獎嘉賓。李小龍主演電影《龍爭虎鬥》取景地點屯門區青山禪院,是少數在港拍戲兼保留至今的場地。李小龍在1972年入住過九龍塘金巴倫道41號,該獨立別墅從一位美籍商人手中購得,當時名為「棲鶴小築」。在李小龍去世後,業主鄒文懷等人以85萬元出售給余彭年,余氏再出租成為計時收費的「時鐘酒店」,名為羅曼酒店,2008年市值計約價值1億港幣。2008年四川地震,余氏打算將包括李小龍故居等五塊地皮出售,部分作為賑災用,在李小龍迷組織及一批電影文化界人士關注之下,最終沒有售出。李小龍的事業成就對影壇以至文化方面都有影響,他不僅開創了華人進軍好萊塢的先河,更創立了截拳道,亦是綜合格鬥概念引入電影之中的先驅者,讓西方人認識和學習功夫以及發展出綜合格鬥[來源請求],同時令動作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片種之一。李小龍的出現一改華人在外國人眼中剃髮易服的形象,很多西片自此都將華人設定為武術高手出場,使得西方人以為華人都是武術高手。李小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中佔有一席位置,是黃柳霜和成龍以外的3位華人之一;在香港星光大道中更豎立了一座銅像及紀念牌匾。1995年正值李小龍55歲冥壽,亞洲電視製作《精武門》電視版。因為鮮明的個人特色和武術特色,有許多作品以李小龍為人物原形。

影視作品

資料回報
感謝您的回報,神搜探員將近快審核並修正資訊。
您目前所在的頁面 - 演職人員李小龍
回報屬性
問題描述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