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巴布·狄倫(英語: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勞勃·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國唱作人、藝術家和作家。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狄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引起的影響已超過50年。他的大多數著名作品都來自1960年代的反抗民謠,也被廣泛認為是當時美國新興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儘管他否認了這一點。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為了當時美國民權反戰運動的聖歌,例如《答案在風中飄》(Blowin' in the Wind)和《時代在變》(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1960年代中期,狄倫開始從原先的抗議民謠風格轉型,並在1965年發行長達六分鐘的單曲《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也從此改變了流行音樂的傳統分類。狄倫60年代中期的一些作品登上了《告示牌》榜單冠軍,但由於其使用搖滾元素亦受到了民謠運動中一些人士的批評。狄倫早期受到了美國創作歌手小理察的表演和音樂人伍迪·蓋瑟瑞、勞勃·詹森和漢克·威廉斯的歌詞的影響,並在後來發展及個性化了既有的音樂風格。狄倫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國歌曲風格里的各種成分——從民謠、藍調及鄉村到福音音樂、搖滾樂和洛卡比里,再到英格蘭式、蘇格蘭式和愛爾蘭式民謠,還有爵士樂和搖擺樂。狄倫通常的演奏樂器為吉他、鍵盤樂器和口琴。在不同的音樂人的支持下,狄倫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就一直在舉辦他的「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作為一個唱片藝術家和表演者,狄倫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藝生涯為核心,但他最大的貢獻被普遍認為是他的作詞。自1994年以來狄倫已出版了6本畫作書,他的作品也曾在大型藝術畫廊中展出過。作為一個音樂家,狄倫的唱片總銷量已超過了1億,也讓他成為暢銷音樂藝人之一。狄倫曾獲諸多獎項,包括12尊葛萊美獎、1尊金球獎及1尊奧斯卡金像獎,並被引入搖滾名人堂及作曲家名人堂。2008年普利茲獎評選委員會授予其一特別獎,以表彰其通過作詞及作詩對流行音樂及美國文化產生的重大影響。2012年5月,狄倫獲得了由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頒布的總統自由勳章。2016年,狄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為美國歌曲傳統帶來的全新詩意表達。瑞典皇家學院11日16日表示,收到巴布狄倫的信件解釋,12月10日因有其他要事將無法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並強調相當榮幸能獲獎。他並非因故缺席領獎的第一人,瑞典皇家學院表示,並不會因為得獎人無法前來取消獎項,尊重巴布狄倫的決定,諾貝爾文學獎依舊是屬於他的殊榮。巴布·狄倫(原名勞勃·艾倫·齊默曼)於1941年5月24日生於明尼蘇達州杜魯斯,他的祖父母是猶太裔的移民,十九世紀末從立陶宛和烏克蘭移民到美國。他的父母是猶太人。他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個中產階級的猶太家庭中長大。13歲時,他接受了猶太教的成年禮(Bar Mitzvah)儀式。並且,他參加了猶太人夏令營。他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裡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他在高中的時候就有自己的樂團,最早已知的錄音John Bucklen Tape,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狄倫家中翻唱Little Richard和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他於1959年高中畢業,並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他在大學時代,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並首度以巴布·狄倫作藝名。大學第一年沒讀完,他就從學校退學,但依然留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民謠圈內演出。在1961年的一次從明尼阿波利斯到芝加哥的途中,狄倫改變主意,前往紐約,去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當時已患亨廷頓氏舞蹈癥的伍迪·蓋瑟瑞,並在其面前演出。在一些紐約格林威治村的小俱樂部中的演出中,他逐漸脫穎而出,獲得了以Robert Shelton為首的樂評人的好評,並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傳奇星探約翰·哈蒙德所注意,於當年10月與該公司簽訂了第一份唱片合約,為期五年,並於1962年推出了名為《巴布·狄倫》的處女專輯。這張專輯裡,只有《Song To Woody》與《Talking New York》是狄倫自己的創作,其餘都是他在格林威治村民謠圈子裡向其他歌手學來的歌曲。他於1963年發行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巴布·狄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狄倫自己的創作,並因其受到伍迪·蓋瑟瑞而影響,以演唱抗議歌曲而出名,他這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即《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覆傳唱,而很多人也是透過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瓊·貝茲對這首歌的翻唱而認識狄倫。狄倫許多早期的歌曲,都是因為別人的翻唱才廣為人知,例如被人們稱為民謠女皇的瓊·貝茲與彼得、保羅和瑪麗,不僅翻唱過狄倫的歌曲,更是狄倫的重要支持者和朋友。瓊·貝茲與狄倫彼此相知相惜,遂產生一段秘密戀情,兩人開始交往。自1963年起,瓊·貝茲邀請狄倫與她一起巡迴演出;1963年8月28日,兩人曾於著名的「進軍華盛頓」這場大規模的民權運動遊行中,演唱《Only A Pawn In Their Game》與《Keep Your Eyes On The Prize》這兩首歌曲。正是在這次大遊行中,馬丁·路德·金發表了他著名的《我有一個夢》的演講。在這個過程中,狄倫逐漸成為人們心目中民權運動的代言人,但是他本人卻對此開始反感起來。1963年底,在甘迺迪總統被刺殺不久之後,他前往接受國家緊急民權委員會的一個頒獎儀式,他帶著酒氣,質疑了委員會的作用。在此之後,他逐漸遠離民權運動和抗議歌曲。他曾經於1963年和1964年,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六零年代的民謠音樂界,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狄倫卻在1965年7月25日,於當年的民謠音樂節中,第一次在舞台表演中使用電吉他,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他僅僅演唱了三首「插了電(Plugged)」的歌曲,隨即被憤怒的聽眾趕下台,這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關於為什麼狄倫要在1965年的表演中使用電吉他,從而讓許多他原來的民謠聽眾認為他是一個叛徒,一直有著多種不同的解釋。但是,這次表演也被認為是民謠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因為它代表著即使是對狄倫這樣的繼承傳統的音樂家來說,民謠再也無法再滿足狄倫的需求了。1965年狄倫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搖滾專輯《重訪六十一號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其中的一曲《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迅速登上美國排行榜第二名、英國排行榜第四名,後來並被滾石雜誌列為史上最偉大的歌曲。在專輯出版之後,狄倫開始在美國國內巡演,在這個過程中,仍然有歌迷要求他放棄搖滾樂,改回到民謠的原聲吉他中。1966年春,狄倫開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巡演。每次表演通常被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為他使用木吉他的民謠表演,另一個部分則是用電吉他的搖滾樂表演。在巡演過後他回到紐約,但卻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當年7月29日,他在紐約的伍德斯托克附近駕駛摩托車中,由於剎車錯誤而摔了下來,脖子受傷,暫時地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一段時間,直到1968年1月20日於伍迪·蓋瑟瑞的紀念音樂會中才再次在公眾面前出現。在六十年代剩下的幾年內,狄倫的音樂則開始向更具思考型發展,並受到了那什維爾鄉村音樂的影響。當狄倫與與哥倫比亞的第二張合約期滿之後,雙方無法達成新約定,於是他在1973年與格芬唱片簽了一份發行一張專輯的合約,即Planet Waves(英語:Planet Waves);為了推銷這張唱片,狄倫於1974年與長年的老朋友The Band(英語:The Band)一起進行北美巡迴演出,巡迴演出結束後不久,與妻子的關係開始惡化。1975年,狄倫探望了深處囹圄中,因種族歧視蒙受不白之冤的黑人拳王「颶風」羅賓·卡特(Rubin "Hurricane" Carter),並創作了一首長達八分多鐘的《颶風》("Hurricane")為他聲援。同年10月30日,他展開一場名為「Rolling Thunder Revue」的巡迴,與瓊尼·米歇爾、Roger McGuinn(英語:Roger McGuinn)、詩人Allen Ginsberg一起演出,甚至瓊·貝茲這位在民權運動後期,因為與狄倫意見不一而分道揚鑣的昔日情人,也加入巡迴。1979年,狄倫成為一名再生基督徒,影響到他從1979年到1982年的創作,這段時間的三張專輯,Slow Train Coming(英語:Slow Train Coming)、Saved(英語:Saved)、Shot of Love(英語:Shot of Love)都帶有濃重的基督宗教氣息。80年代以後,狄倫的唱片得到的評論和市場的反應比較不一。在1985年,他與自己的伴唱歌手卡洛琳‧鄧尼斯結婚,並在此年生下一名女孩。這次婚姻一直持續到90年代早期。1988年他入選了搖滾名人堂。1988年6月7日,狄倫在美國加州的 Concord 展開了一場名為Never Ending Tour(英語:Never Ending Tour)的巡迴,此後以每年一百場上下的次數,在全球各地演出。至2010年底,這場巡迴已演出超過兩千三百場。進入90年代,狄倫出版唱片的速度開始變得緩慢,其中在1992年的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謠,翻唱許多並不廣為人知的歌曲。1992年10月16日,在麥迪遜花園廣場,舉辦了一場紀念狄倫踏入歌壇三十年的演唱會,其中包括尼爾·楊、埃里克·克萊普頓、前披頭四吉他手喬治·哈里森等人均到場表演。1995年,狄倫在MTV音樂台錄製不插電演唱會;1997年初,由於突然心臟病發作,當年的歐洲巡迴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復出院,甚至還於當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面前表演。1997年9月30日,狄倫發行了由Daniel Lanois(英語:Daniel Lanois)製作的Time out of Mind(英語:Time out of Mind),距離他上一張原創專輯Oh Mercy(英語:Oh Mercy)有八年之久。2001年9月11日,狄倫發行Love and Theft(英語:Love and Theft);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為Chronicles, Vol. 1,的自傳,作為計畫中三部分的自傳的第一部,記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紐約奮鬥的經過、中年陷入創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後,該書停留紐約時報書籍非小說類排行榜長達19周。該書中文簡體版已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和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共同出版,譯名為《像一塊滾石》;繁體中文版亦已由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譯名為《搖滾記》。2005年,曾經導演過《出租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等影片的導演馬丁·斯科西斯執導了狄倫的自傳性電影No Direction Home(英語:No Direction Home),講述了從出生到摩托車事故之前的狄倫;片中有大量的訪談與實況演出的影像,包括狄倫當時的親密戰友瓊·拜亞、以及1966年5月17日在曼徹斯特那著名的吼聲(Judas!)。2006年8月底,狄倫發行了他第四十八張專輯"Modern Times",隨即登上美國排行榜第一名。他的上一張冠軍專輯,是三十年前的"Desire"。2010年4月,由於中國政府拒絕發出上海、北京的演出許可,狄倫宣布取消亞洲巡迴演唱會,包括香港、台灣等地。中國政府與狄倫的經紀人皆否認這個說法,並指出這是布洛克兄弟的片面之詞。2011年4月8日,狄倫在上海的「上海大舞台」舉辦了演唱會。狄倫在其音樂生涯中獲得過諸多獎項,包括12尊葛萊美獎、1尊金球獎及1尊奧斯卡金像獎。其亦被引入搖滾名人堂、納什維爾作曲家名人堂及作曲家名人堂。2000年5月,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授予狄倫保拉音樂獎。2012年5月,狄倫榮獲總統自由勳章。2015年2月,國家錄音藝術科學學院授予狄倫音樂關懷年度人物獎,以表彰其在慈善事業及藝術領域做出的社會貢獻。2013年11月,法國教育部長安瑞莉·菲里佩提授予狄倫榮譽軍團勳章。2016年10月13日,瑞典學院授予狄倫諾貝爾文學獎,表彰其「在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表達」。但委員會起初數日始終未能聯絡到狄倫本人,也不知他會否出席頒獎,頒授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基本上已經放棄聯絡狄倫。直到10月29日,狄倫終於打破沉默,致電瑞典學院,表示自己願意接受諾獎。1965年11月22日,狄倫同莎拉·勞登成婚,次年1月6日產下初子傑西·拜倫·狄倫。此後兩人亦有三名子女:安娜·莉亞(1967年7月11日生)、薩繆爾·伊薩克·亞伯拉罕(1968年7月30日生)和雅各布·盧克(1969年12月9日生)。狄倫亦領養了莎拉上一段婚姻中的女兒瑪麗亞·勞登(1961年10月21日)。二人於1977年6月29日宣布離異。1988年瑪麗亞同音樂人彼得·希默曼成婚。1990年代,雅各布成為牆花樂團主唱,並以其聞名。傑西為電影導演,並在商界頗有成就。1986年1月31日狄倫同其伴唱歌手卡洛琳·鄧尼斯產下一女,名德西蕾·加布里埃爾·鄧尼斯-狄倫。1986年6月4日狄倫同鄧尼斯正式成婚。兩人於1992年10月離異。這段婚姻(及其結晶)在狄倫自傳於2001年出版前鮮為外界所知。在非巡演期間,媒體認為狄倫主要居於加利福尼亞州馬利布海岸的杜姆角。其亦在世界其他地方擁有地產。巴布·狄倫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並被視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代言人。他直接或間接影響了一大批同時代和後來的音樂人,例如尼爾·楊、大衛·鮑伊、婁·里德、布魯斯·斯普林斯汀等人,時代雜誌選他為本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人。1901年:普呂多姆 |
1902年:蒙森 |
1903年:比昂松 |
1904年:米斯特拉爾、埃切加賴 |
1905年:顯克微支 |
1906年:卡爾杜齊 |
1907年:吉巴布林 |
1908年:倭鏗 |
1909年:拉格洛夫 |
1910年:海澤 |
1911年:梅特林克 |
1912年:霍普特曼 |
1913年:泰戈爾 |
1915年:羅曼羅蘭 |
1916年:海登斯坦 |
1917年:蓋勒魯普、蓬托皮丹 |
1919年:施皮特勒 |
1920年:漢姆生 |
1921年:法郎士 |
1922年:貝納文特 |
1923年:葉芝 |
1924年:雷蒙特 |
1925年:蕭伯納1926年:黛萊達 |
1927年:柏格森 |
1928年:溫塞特 |
1929年:托馬斯·曼 |
1930年:劉易斯 |
1931年:卡爾費爾特 |
1932年:高爾斯華綏 |
1933年:蒲寧 |
1934年:皮蘭德婁 |
1936年:奧尼爾 |
1937年:馬丁·杜·加爾 |
1938年:賽珍珠 |
1939年:西蘭帕 |
1944年:延森 |
1945年:米斯特拉爾 |
1946年:黑塞 |
1947年:紀德 |
1948年:艾略特 |
1949年:福克納 |
1950年:羅素1951年:拉格奎斯特 |
1952年:莫里亞克 |
1953年:邱吉爾 |
1954年:海明威 |
1955年:拉克斯內斯 |
1956年:希梅內斯 |
1957年:加繆 |
1958年:帕斯捷爾奈克 |
1959年:夸西莫多 |
1960年:聖瓊·佩斯 |
1961年:安德里奇 |
1962年:史坦貝克 |
1963年:塞菲里斯 |
1964年:薩特 |
1965年:肖洛霍夫 |
1966年:阿格農、薩克斯 |
1967年:阿斯圖里亞斯 |
1968年:川端康成 |
1969年:貝克特 |
1970年:索忍尼辛 |
1971年:聶魯達 |
1972年:伯爾 |
1973年:懷特 |
1974年:雍松、馬丁松 |
1975年:蒙塔萊1976年:貝婁 |
1977年:阿萊克桑德雷 |
1978年:辛格 |
1979年:埃里蒂斯 |
1980年:米沃什 |
1981年:卡內蒂 |
1982年:馬奎斯 |
1983年:戈爾丁 |
1984年:塞弗爾特 |
1985年:西蒙 |
1986年:索因卡 |
1987年:布羅茨基 |
1988年:馬哈富茲 |
1989年:塞拉 |
1990年:帕斯 |
1991年:戈迪默 |
1992年:沃爾科特 |
1993年:莫里森 |
1994年:大江健三郎 |
1995年:希尼 |
1996年:辛波絲卡 |
1997年:福 |
1998年:薩拉馬戈 |
1999年:格拉斯 |
2000年:高行健2001年:奈波爾 |
2002年:凱爾泰斯 |
2003年:庫切 |
2004年:耶利內克 |
2005年:品特 |
2006年:帕慕克 |
2007年:萊辛 |
2008年:勒克萊齊奧 |
2009年:米勒 |
2010年:略薩 |
2011年:特朗斯特羅默 |
2012年:莫言 |
2013年:芒羅 |
2014年:莫迪亞諾 |
2015年:亞歷塞維奇 |
2016年:狄倫 |
2017年:石黑一雄
影視作品

瓊拜雅:三重人格

艾瑞克克萊普頓:藍調天堂路

最後的華爾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