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林海音(1918年4月2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出生於日本大阪,苗栗縣頭份市人,4歲前居住在母親故鄉新北市板橋區,後遷居北京至成年,屬於半唐山本省人,臺灣文學作家、編輯,提攜了大量台灣的文學青年。成名作為小說《城南舊事》。曾任北平世界日報記者、編輯,後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後跟著回到臺灣,之後曾任國語日報編輯、聯合報副刊主編,主要成就有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大會」終身成就獎和第二屆扶輪社文學獎。身為編輯的林海音,除了致力於發掘優秀的寫作人才並鼓勵停筆多年的日治時期作家重新寫作,同時也曾受聘於省教育廳及國立編譯館編輯兒童讀物與編寫小學國語教科書,於語文教育上貢獻許多。而身為作家的林海音除了寫小說外,另有創作散文、兒童文學等。她也在1967年創立《純文學》月刊,隔年創立《純文學》出版社,堪稱臺灣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在2001年因病逝世於台北。四十餘年來,林海音與其作家丈夫何凡(夏承楹)從事編輯、寫作、出版三項工作,從未間斷,對台灣現代文學的推展,深具影響。1918年農曆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絹笠町,原名林含英,乳名英子。就讀北京廠甸附小、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因喜歡美國作家露意莎·梅·奧爾柯特的小說《小婦人》,所以以書中老四的名字「Amy」作為自己的英文名字。父親林煥文為台灣苗栗縣頭份客家望族,於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在新竹新埔公學校任教(在此期間客家作家吳濁流正好在此校就讀國小亦為其學生),一年後應板橋林家之聘北上,並在當地娶黃愛珍為妻。1917年偕妻子離開台北赴日本大阪經商,林海音出生後不久,因父親事業沒有發展、積蓄所剩無幾,因而回到台灣,但旋即又舉家遷往北京南城居住。1925年進入廠甸小學就讀。1931年,父親在林海音13歲時病逝於東單三條的日華同仁醫院,剩下她與母親一起照顧四位妹妹秀英、燕珠、燕瑛、燕玢和兩位弟弟。初三的時候,北京國立藝專戲劇系的同學排演小仲馬的《茶花女》,並邀請林海音飾演茶花女的女僕納寧娜。在春明女子中學就讀時,喜歡上文學。中學畢業後投考北京新聞專科學校,求學期間積極參與排球隊。林海音因運動而結識了當時《世界日報》的編輯,其中一位名叫夏承楹(筆名何凡)的人吸引了英子,他是北海溜冰場有名的花樣滑冰健將。1935年,林海音進入《世界日報》工作,負責採訪文教及婦女新聞,與夏承楹共用一個辦公桌。兩人的感情在工作中油然而生,後於北平協和醫院禮堂結婚。婚後搬進位於永光寺街一號的夏家,和四十多口大家庭上下相處融洽。夫妻倆育有一子夏烈(夏祖焯)和三女夏祖美、夏祖麗、夏祖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林海音與家人搬到南長街三十八號。1948年,從南苑機場上飛機回到台灣,離開住了二十六年的北京。1949年5月,林海音開始擔任國語日報編輯。同年12月主編國語日報週末版(至1955年10月)。1953年11月受聘為聯合報副刊主編。1956年擔任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世新大學前身)教師。1957年11月擔任《文星》雜誌的文學編輯(至1961年10月)。1964年受聘於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擔任第一任文學編輯,從此將筆頭拓展至兒童文學。1964年4月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訪美四個月。1967年1月創辦純文學月刊並擔任發行人及主編,隔年成立純文學出版社。1970年加入國立編輯館國小國語課編審委員會,主稿一、二年級之國語課本(至1996年)。1998年,林海音於80歲高齡獲頒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大會「終生成就獎」。隔年獲頒五四獎「文學貢獻獎」。2000年5月由中國文藝協會頒贈「榮譽文藝獎章」。晚年為糖尿病、腦中風、肺炎所苦,2001年12月1日11時46分因器官衰竭辭世於台北振興醫院,終年83歲。林海音在1948年返台,並在1949年進入了《國語日報》擔任編輯,而後在1953年轉到了《聯合報》,主編聯合副刊。作家鍾肇政發現聯合副刊漸漸不像以前只為了宣傳,反而多了許多文學氣息。此外,還蒐集了許多本省籍作家的作品,而他的作品《魯冰花》便是第一個被連載在報紙上的台灣作家的長篇小說。戰後許多作家努力開始用華語寫作,但文筆仍不夠通順,林海音身為聯合副刊的主編,也會替他們修改不通順的文字才將文章刊登出來。後來因為王鳳池的「船長事件」,林海音解除了十年來聯合副刊主編的生涯。在從事新聞工作的這段期間,林海音也創作了許多的文學作品。她在1950年發表了第一部小說《爸爸不在家》、1953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樹》、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曉雲》等。一直以來,林海音從事新聞工作,但她心中夢想的新聞寫作是要將各方面的事情都誠實的記錄下來,不過漸漸的,她認為新聞工作不能加入主觀見解,而對於一成不變的採訪和記錄工作不再滿足,也因此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除此之外,林海音的寫作理念和她所欽佩的前輩女作家凌叔華非常接近。純文學這個概念最先由林海音提出,提倡不含政治及商業目的地創作文學。她於1967年創辦《純文學月刊》,並在隔年成立純文學出版社,培育無數青年作家。她的名言是:「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聽腳步聲就可以知道。」林海音曾不辭辛勞地為丈夫出版二十卷六百萬字的《何凡文集》,從1953年12月起至1984年7月12日止,何凡(承楹)一天不落堅持為這個專欄寫作三十年零七個月,刊文篇數超過五千,字數超過五百萬字。她的創作範圍極廣,包含了小說、散文、廣播、兒童文學、雜文和文學評 論等。而她作品筆下的主角多為她所見聞的舊時代封建女性及她身邊的人。雖然所寫的故事劇情多半較為傷感,卻真實刻畫出社會的現實及對人性的描寫。林海音的作品中並不會出現拗口難懂的詞彙,原因正是在於她率真坦然表達的個性,融入進了作品之中,希望讀者在閱讀時能更容易體會她筆下的人物。1953~1963年,林海音任《聯合報》副刊主編。1963年4月23日[1],《聯合報》副刊曾刊登一首題為《故事》的詩,內容敘述一艘船在大海裡飄了很久很久,最後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生活陷於困境之中,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認為這是影射蔣中正和中國國民黨,把詩的作者署名「風遲」(被當局認為是「諷刺」的諧音,本名王鳳池)因「叛亂嫌疑」收押,交付台灣仁愛教育實驗所感化,共坐了3年又5個月的牢。林海音也因此請辭離開《聯合報》。《故事》 作者:風遲(本名王鳳池)從前有一個愚昧的船長因為他的無知,以致於迷航海上船隻漂流到一個孤獨的小島歲月幽幽,一去就是十年的時光他在島上邂逅了一位美麗的富孀由於她的嫵媚和謊言,致使他迷惘她說要使他的船更新,人更壯,然後啟航而年復一年,所得到的只是免於飢餓的口糧她曾經表示要與他結成同命鴛鴦並給他大量的珍珠瑪瑙和寶藏而他的鬚髮已白,水手老去他卻始終無知於寶藏就在他自己的故鄉可惜這故事是如此的殘缺不全以致我無法告訴你那以後的情況投訴內容提到:《故事》中寫的「愚昧的船長」為影射蔣中正,「飄流到一個孤獨的小島」明指台灣,「美麗的富孀」暗指當局接受美援,「她的狐媚」是說美國用美麗的謊言欺騙當局……,
然而林海音長期的編輯生涯給她養成的不是政治嗅覺而是藝術觸覺,她不善於直接往政治上聯想,不習慣於去調查作者的政治背景。林海音選稿正如鐘肇政在接受夏祖麗採訪時所說的,林氏「很明顯的是個自由派」。她著重文本,不會事先預設政治框架,不管內容反共與否,或提及白色恐怖,只要是有藝術魅力的好稿,就會盡量爭取使其與讀者見面。50年代是個政治力影響很大的時代,1963年4月23的船長事件,若不是《林海音傳》記載,我們便無從知道事件的內情。因為她過去未有過「通匪」的前科,且是文壇有極高知名度的女作家,當局讓她「在和平的會談下辭去職務」了事。她果斷的處理,讓事件在尚未擴大之前順利落幕。林海音編發稿件的出發點不是文學與政治的同構關係,而是作家與自由的親和。這種自由主義思想是對抗當局政治干預文藝的一種武器,也反映出匪諜事件及政府介入對文壇的影響及衝擊。對這次事件的說法:林海音在擔任聯合副刊的編輯時挖掘了不少意外文壇珍珠,現在鼎立在文壇中的翹楚們即是她當時慧眼所提拔的,她培育人才的勇氣與膽識成就台灣文學的根基,同時也給予了新人作家鼓勵,使他們繼續為台灣文學這條道路努力前進。許多作家們的第一篇作品,例如七等生〈失業、撲克、炸魷魚〉、鄭清文〈寂寞的心〉、黃春明〈城仔下車〉、林懷民〈兒歌〉等,都是由林海音主編「聯副」時所發表的。黃春明曾說:「從小,我在人群、團體裡找不到一個位置,直到服兵役時開始向《聯合報》副刊投稿,第一篇作品〈城仔下車〉就受到素昧平生的林海音主編的肯定,彷彿也給了我的人生一個定位。」鄭清文說:「這對我的寫作生涯有莫大的鼓舞……忽然有人肯定了你正在摸索的路,你便有足夠的勇氣走下去。」林海音重視自戰前日語轉換至戰後漢語書寫的作家,林海音鼓勵他們重拾彩筆,如鍾理和、鍾肇政、廖清秀、陳火泉、施翠峰等。而她則耐心修改她們不太順暢的文字,予以刊登。林海音在主編《聯副》時,不僅廣闢各種文學專欄,大量刊載文學作品,更具開明風範廣納各路作家,也為台灣文學的建構立下功績。像是協助鍾理和《雨》、《笠山農場》能夠出版,鍾肇政《魯冰花》這部長篇小說也是受到林海音的賞識,讓他開始邁向作家之路。鍾肇政說:「《聯副》篇幅是那麼小,除了一個方塊與一寫一譯的兩個連載之外,一篇小說只能有三千來字長,……我們相約拼命地向她投稿,收穫還算很豐碩,與編者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書信往返,經常不斷。」林海音於五〇年代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期間,發掘了鍾肇政、鍾理和、黃春明、七等生等作家,沒有她的賞識與提攜,這些作家或許無從開啟寫作之路,後人也就無法見證上述作家今日在文壇的巨作。林海音早年極力推廣少兒文學──參加何凡主持的世界兒童文學名著編譯計畫、擔任由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舉行的「兒童讀物寫作班」講師、「兒童文學研習會」講師、1964年擔任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文學主編。[4]林海音極具重視教育意義與明確目標來寫兒少故事書,並且使用小孩子的口吻來敘述一個故事的發展,她是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站在他們的眼界來看這個世界,也是林海音的目的,這樣會使孩子們更能容易進入故事中且學到東西。
影視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