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兒子:耶戈爾·康查洛夫斯基(1966年)、彼得(2003年)安德烈·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 (俄語:Андре́й Серге́евич Михалко́в-Кончало́вский,1937年8月20日)是俄羅斯的電影導演、編劇與製片人。1937年8月20日,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生於蘇聯莫斯科的藝術世家,1952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校,1957年在莫斯科音樂大學,後在莫斯科州立音樂學校學習鋼琴。蘇聯國家電影學院(VGIK)導演專業學習期間,師從米哈伊爾·羅姆。之後擔任《壓路機與小提琴》、《伊凡童年》的編劇。1965年導演處女作是改編自艾特馬托夫同名小說《第一個教師》,女主角娜塔麗亞·阿倫巴薩洛娃榮獲威尼斯影展影后,不久二人結婚。第二部導演作品《阿霞·克里亞契娜的故事》由於對現實狀況毫無保留地刻畫,遭到當局禁演,直到1988年才得以公映。 被警告之後,康查洛夫斯基便轉為以拍攝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為主。1972年的自編自導的《阿薩克的年底》取得巨大成功,當年觀影人次突破3000萬,並獲得了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家大獎。之後的作品便屢屢獲獎,《戀人曲》獲得了1974年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最高獎水晶地球儀獎。1978年的《西伯利亞頌》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蜚聲國際。後移居美國,拍攝類型片,多個出演由他導演作品的演員提名甚至榮獲大獎,如《逃亡列車》、《羞怯的人》具有國際影響力。直到冷戰結束,康查洛夫斯基才回國拍片。鑑於其在電影領域取得的成績,蘇聯政府在1980年授予他「國民藝術家」的稱號。2002年公映以第一次車臣戰爭為背景的影片《愚人屋》再次在世界影壇大放異彩,榮獲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同年起,他成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終身成員,2005年被法國文化部授予藝術及文學勳章軍官勛位。由於對「電影節的傑出貢獻和俄法兩國文化交流的推動」,2011年康查洛夫斯基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勛位。 2005年,他成立了「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製作中心」,為俄羅斯NTV、Zvezda等電視頻道、劇院製作節目,並出版發行書籍。首次嘗試3D技術的《胡桃鉗》在2010年全球公映,反響不佳。影評網站metacritic統計北美影評得分僅為18分(100分為滿分)。2011年8月,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在《俄羅斯報》上發表文章《回顧蘇聯》,講述他所見證的歷史變革。2014年9月以《郵差的白夜》獲得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獅獎。2016年作品《戰爭天堂》入選第73屆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片並再次獲得最佳導演獎。曾祖父蘇里科夫是已名畫家,父親謝爾蓋·米哈爾科夫是前蘇聯二戰時期新國歌《牢不可破的聯盟》的創作者,後俄羅斯時任總統的普京在2001年再次邀請他為俄羅斯國歌填詞。 母親則是一名詩人與翻譯家。弟弟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亦是頗具國際知名度的導演被譽為俄羅斯的「史匹柏」,並以《烈日灼人》一片榮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影視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