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霑-人物近照

黃霑黃霑

生日
職業
音樂、演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及網路公開資訊,如有錯誤請使用回報功能

觀看最新影視作品

個人簡介

黃霑(英語:James Wong Jum-sum,1941年3月16日-2004年11月24日),原名黃湛森,表字亦芹,另有筆名劉傑、陸郎、不文霑、詹嘯、久流、鐵樹等。香港作曲家和填詞人,同時身兼廣告人、作家、藝人等多種身份,被視為香港跨媒體的代表人物;並與金庸、倪匡、蔡瀾一起,獲傳媒冠以「香港四大才子」之譽。2004年11月24日,黃霑因肺癌逝世,終年63歲。黃霑本名黃湛森,生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籍貫廣東番禺,庶母所生,有兩個同母弟,在八兄弟姊妹中則排行第六,幼年在西關生活,住在寶華路十六甫東街四巷的一座大宅裡(現已改建為幼稚園)。稍長時遷居沙面,就讀基督教小學:15—19。1949年,時值國共內戰後期,親國民黨的黃家逃難至香港,落戶深水埗區。他在德貞小學讀完五、六年級後,升上喇沙書院,因英文根底薄弱須從第七班開始讀起[e]。在學期間,據黃霑憶述:「中文老師黃幹朗誦李清照、李後主詩(詞)的那份投入,令我感動。」,他自此喜歡上中國文學,也在差不多時間開始向《中國學生周報》投稿。至於音樂方面,他最先接觸的是口琴,十一歲拜在口琴家梁日昭門下學藝,並跟隨師傅為電影和電台節目吹奏配樂——古今中外各種樂曲,從而認識了許多大師,開啟了音樂世界的大門;也當過學校口琴隊長,率領校隊屢獲校際音樂比賽獎項[f]。1960年,他升讀香港大學中文系。同年,經梁日昭引薦,替呂紅、陳君能、許怡年、黃志恆等歌手填寫國語歌詞,共八首,包括改編自蘇格蘭民謠的《友誼萬歲》;又起了化名「黃霑」參加「第一屆星島業餘歌唱比賽」,進入十五強後被淘汰。大學期間,他參加了學生會社會服務團,在假期當義工,他說這是他在大學第二年取得羅文錦爵士紀念怡和獎學金的原因之一:69—73。熱衷表演的他也加入了香港業餘話劇社,經常出演校內和麗的映聲的話劇,又不時參與邵氏和國泰的黃梅調電影如《寶蓮燈》和《花木蘭》的幕後大合唱。1963年,黃霑以二級甲等榮譽文學士畢業,在天主教培聖中學任教兩年後,轉行投身廣告界。19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他主力於廣告事業(詳見),並且以業餘身份主持電視節目(詳見),又在報刊寫文賺取外快——首個固定專欄是偵探小說《血浸藍寶石》,刊載於任護花創辦的《紅綠日報》——以及間中填詞、作曲。黃霑屬粵語流行樂界第二代詞人(按詞人嶄露頭角的時期劃分,時為1974至79年,繼承周聰、蘇翁等一代),被視為1970年代中期粵語流行曲振興後的重要人物。:30,41-42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黃霑初涉詞壇時,填的多數是國語時代曲,黃霑曾說當年國語水準差,填完要找華娃試唱,看看歌詞協音與否。1972年,潘迪華投資製作香港首齣原創華語音樂舞台劇《白孃孃》,潘迪華的廣告公司老闆朋友向她介紹黃霑,她認為黃霑的廣告詞很到位,便錄用他為音樂劇填詞人。歌詞全國語,填詞人除了黃霑,還有李寶璇﹑莊奴和汪小松。這也是黃霑跟作、編曲家顧嘉煇的首次合作。眾多樂曲中以黃霑填的《愛你變成害你》最受歡迎。1975年(一作1973年:173),黃霑受邀為迪士尼樂園表演團填寫多首香港巡演曲的粵語版歌詞,其中《世界真細小》成為了膾炙人口的經典兒歌。同年他亦開始以筆名「劉杰」,為電視劇填詞或作曲(電視台之間競爭激烈的緣故:140,用了兩年多),處女作是無線電視劇《董小宛》的歌曲[g],而76年的《誰是大英雄》,則是香港首部華文武俠小說改編劇《射鵰英雄傳》(佳視)的主題曲;歌詞結構緊密,運用了自問自答和首尾呼應的手法,是當年詞壇中突出的構思:60。1978年,黃霑正式簽約無線[h],隨著港產電視劇熱潮興起,與無線音樂總監顧嘉煇合作一般是先曲後詞越來越頻密,多首「煇黃作」都流行一時,是香港電台中文歌曲龍虎榜的「周冠軍歌曲」及年度頒獎禮的「十大中文金曲」(自1978年首屆起,後者計有十四首[i];多張以之為主打曲的專輯亦取得銷售佳績,達至香港IFPI本地金唱片和白金唱片標準[j]。「煇黃配」在坊間和業界聲譽日隆。「因為以前沒有傳真機,只能通過電話給他描述曲譜……電視台一般只給我們三個星期,兩個多星期的時間都被我拿來創作旋律……通常只留下一晚或數小時的時間給他填歌詞。而我就先到錄音室錄好背景音樂,一般都是歌星來到,歌詞才到……」影視以外,繼《白孃孃》以後,黃霑在1980年代再度接下舞台劇的填詞工作,共三齣,包括用詞較典雅的古裝劇《白蛇傳》(1982年)和《柳毅傳書》(1984年)[k],以及純粵語口語歌詞的香港首齣本地化百老匯音樂劇《夢斷城西》(80年),當中《柳》的作曲家是顧嘉煇。1980年代中期電視歌曲熱潮逐漸式微,顧嘉煇開始減產,其後移民加拿大,但二人仍時有合作,最後一次聯手是2004年的舞台劇《酸酸甜甜香港地》。此外,黃霑亦曾與其他作曲家合作過,如黎小田(《問我》)、徐嘉良(九十年代鄭少秋一系列的影視歌曲如《摘星》和《浪蕩江山》)、趙文海(《中國夢》、舞台劇《白蛇傳》歌曲)等。有論者認為1960年代粵語流行樂界流行的詞風不是「剪紅刻翠」(花前月下、粵曲味濃的文言風)就是「粗鄙俚俗」(格調低下的俚語、俗語歌),黃霑則一改傳統,強調歌詞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必須富現代感、貼近大眾生活,如自1970年代末《狂潮》、《明星》等長篇電視劇的主題曲,就以自然淺白的語言風格描寫人生哲理及感情,為早期的香港流行樂界提供了「嶄新的表現方式」。跟同代的詞人一樣,他亦漸漸摸索出三及第(文言、白話、俗語的結合)的歌詞文體,而為大眾所接受,例如《獅子山下》和《世界真細小》。其警句亦隨著歌曲的流行被大眾掛在嘴邊,比如《家變》起首的「變幻原是永恆」,就成為了港人感慨世事莫測的慣用語。這對於消除香港人對粵語的語言自卑感,貢獻良多:189—193:14—17。
此外,1970年代黃霑有一類詞作以粵語口語為主要語言,如《鬼叫你窮》、《等爸爸》、《人生小配角》。不過到了1980年代,香港樂壇這種填詞風氣漸弱,黃霑就減少使用粵語口語了。他也自稱嘗試過「全口語實驗」(1980年粵語版百老匯音樂劇《夢斷城西》》),但劣評如潮,認為太過俚俗。一類詞作則以文言文為主,如《忘盡心中情》、《倆忘煙水裡》、《萬水千山縱橫》等,句式工整、詞采斐然,流露深厚的中文根底。填詞人林夕亦認為選字能「允執中庸」,既不會過於淺薄、陳舊,又不會艱深得令大眾卻步。亦有論述指,比起文體,黃霑等第二代詞人顯得有所「進步」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異於上一輩詞人,由於創作空間較寬鬆、市場擴大、粵語電視電影的新平台興起等種種客觀條件,除了得以拓闊歌詞題材,也能不時在詞中「注入自己的心聲」,而非一味代他人言,提高了文學價值,如電影《跳灰》的主題曲《問我》:42—46。黃霑曾說受1950-60年代填詞人李雋青通俗淺白的風格影響很深。據其一次講談中的夫子自道,寫流行歌詞貴「淺」,要雅俗共賞,深入淺出最佳,退而求淺入淺出也可以;又分享了一個填詞竅門:「開口應」,即歌詞第一句就要能吸引聽眾,且不妨與歌名相同,如其作品《舊夢不須記》、《忘記他》:129等。黃霑為影視歌曲填詞時善於切題,譬如對情節人物繁多的《天龍八部》,就僅僅選取蕭峰一角著力描寫(《萬水千山縱橫》),體現他善於取捨:22—25;而把恩怨情仇跟刀劍扯在一起、「三言兩語就把主題表現出來」的《倚天屠龍記》與「從千術這樣死的題材上寫出用愛偷心的生路」、「選用『騙』、『計謀』等字眼回應題目」的《用愛將心偷》也為林夕所稱賞。然而,初出道時的林夕(1985、86年)也認為黃霑愛用平行式結構寫法,優點是結構緊密,令詞意容易理解,缺點是詞意欠推進,往往「過分受制於主題」、「三步一回頭,五句一重複,容易流於抽象化…毫無變化與跳脫」,如《舊夢不須記》和《情愛幾多哀》。詞評人黃志華和朱耀偉認為黃霑為迎合大眾,寫法經常流於表面,自我重複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淪為流水作業式生產,作品質素參差不齊 。文化評論人林奕華也批評其哲理歌如《家變》、《強人》、《狂潮》、《輪流傳》等,由於只是模式化電視劇的附屬品,幾乎都只帶出同一訊息,即「人生之中,任何事情都是一個銅錢的兩面」的「陳腔濫調」。初出道時的林夕亦指出其情歌甚少借物抒情,也省略了心理變化和矛盾,而是直接給出對愛情的結論,細節鋪墊少而百搭,好處是容易讓普羅大眾代入,壞處是不耐細品。僅關於黃詞輕細節這點,林夕後來說一方面與其人大開大合、豪爽直接的性格有關(黃霑又曾向林夕說自己慣於一揮而就,一日內能寫九首廣告詞);一方面林夕亦指出當時流行「AABA」曲式,曲長較短,且往往把搶耳的核心旋律(A)置前來吸引聽眾,填詞時難免受限,而現在強調副歌的長曲,則有時間慢慢鋪墊細節。而填詞人楊熙卻認為流行曲著重記憶點和流行價值,黃霑直擊人心的寫法反而值得學習,並指這與其廣告人的出身有關。不過黃、朱、林亦列舉出黃霑一些跳出窠臼的作品,基於文章寫作日期和研究範圍,主要選自1970-80年代:另一方面,黃霑本身也通曉作曲[l]。他稱沒有受過專業的樂理教育,是靠自學得來的:先研習大量經典音樂作品,讀一些音樂入門書籍,然後嘗試寫旋律,「覺得不順暢」就修改。後來的得獎歌曲《忘記他》亦誕生於此練習期(1963年),但直到1980年才由鄧麗君正式灌唱發行。但黃霑可能只懂得寫單線旋律而不會編和弦,他曾說過自己和聲學底子弱,曲作《黎明不要來》(1987)和《只記今朝笑》(1992)的和弦亦是分別由戴樂民和顧嘉煇:120配的。1965年,黃霑為華娃所寫的《謎》獲香港娛樂唱片公司老闆看中,他自始正式開展作曲家生涯(大多數時候曲詞兼辦)。作品有當時最流行的國語流行曲,粵語歌也有,如1960年代後期《火情人(大情人)》、《青春玫瑰》、《歡樂滿人間》這三部電影的歌曲,但都不流行,黃霑歸咎於自己作品水準欠佳,加上電影不賣座。1974年9月,黃霑以英語歌《L-O-V-E Love》獲得無綫電視「香港流行歌曲創作邀請賽」的亞軍:453。翌年聖誕節其執導並負責音樂的電影《大家樂》上映,詞曲風格多元,既有文言(論語)入詞的歌曲,又有頗為口語化的;既有哲理歌又有情歌;既有搖滾、「像國語流行曲的」,又有類似饒舌的。在1976年上半年,除了被用作插曲的《L-O-V-E Love》,片中多首粵語歌亦廣受歡迎,有著頗高的電台播放率,掀起一股熱潮;因而被視為繼《啼笑因緣》及《鬼馬雙星》、《天才與白痴》這兩部電影的歌曲後,「粵語流行曲振興的第三波」;本來主打英語歌的溫拿亦開始轉變歌路,轉唱粵語歌:132—133。此後黃霑作曲量逐漸增加,不時為羅文、葉德嫻、葉麗儀、雷安娜等歌手供曲,有影視歌曲也有無商業搭配的專輯歌。「他(徐克)的節奏像機關槍,什麼都是這樣,音樂亦是這樣。他不喜歡有上有落,一開始便是高潮,然後結尾的高潮也變成不怎麼高潮。辛苦便在這兒了……」到了1980至90年代,他則較活躍於電影歌曲和配樂的創作(十有八九都是跟別人合作的,如電影《倩女幽魂》、《黃飛鴻》、《青蛇》、《梁祝》等。樂評人黃志華推測,原因也許是黃霑擅長創作旋律和歌詞以及提供大方向上的點子,卻不諳編曲,需要內行人協助;合作最多的是編曲家戴樂民和黃霑帶入行的雷頌德[m]。其唯一可考的編曲紀錄只見於《梁祝》原聲帶的資料頁。)當中又以徐克電影的配樂最為人熟識,徐克對音樂有獨特的要求,二人常各執己見,時有衝突,但黃霑形容「自己最好最流行的作品,幾乎都是和他吵鬧、給他迫、給他蹂躪才跑出來的」。他們首次合作是1984年的《上海之夜》,因應故事背景,黃霑創作出數首帶老上海風味的歌曲。主題曲《晚風》在電影裡是主角小提琴手阿B的作品,雖只有四句,句構工整統一之餘,卻又富於靈巧的變化,顯得易記而耐聽,為論者所賞。其旋律變奏亦以畫內及畫外音樂的形式多次出現,貫穿全片,呼應主題。為1986年《刀馬旦》操刀的則主要為:《都是戲一場》,為片頭片尾音樂,點明以戲班為中心的故事主題。這首歌改編自京劇曲牌《夜深沉》,黃志華認為雖把原曲的高潮樂句挪為起句,後續並非無力,整體旋律串連得流暢圓渾;而民間小調風的《躲也躲不了》,則主要用於調動喜劇場景的氣氛,結尾處的低音拖長及主音拔高起著餘音繚繞的效果;「還有一段抒情的音調,用以烘托電影裡許多深情的或幽冷的場面」。1987年起與戴樂民合作的《倩女幽魂》系列音樂則為其事業代表作,黃霑主動爭取為《倩》配樂,並採用當年新興的電子合成器,而非主流大製作電影的交響樂,營造詭異的氣氛。亦包辦了三首歌《路隨人茫茫》、《道》、《黎明不要來》的詞曲創作。《道》是燕赤霞的主題音樂,運用了中國傳統的數白欖曲藝,把「道」相關的名詞不按章法串連著唱,似即興的醉語,塑造了一位狂俠的形象。《黎明不要來》出現於男女主角定情一幕,是首以豎琴、二胡、電子合成器等伴奏的西洋小調(「不許紅日」一處更運用了爵士藍調),詞意旋律浪漫感人,配合導演交叉時空音樂的蒙太奇手法,成為了著名的電影場面。1990年,配合富六四色彩的續作《倩女幽魂II:人間道》,前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余少華認為黃霑和戴樂民「利用音樂既有形象與聯想去配合畫面的寓意」,隱喻味道濃厚,假佛蜈蚣精的登場配樂《奪命梵音》就把「本來莊嚴虔敬的佛經唱誦,一下子變成妖氣衝天的妖樂」,而妖魔殺人時所用的《國際歌》首句旋律也是對中共明顯的影射。黃霑也為這部續作的愛情場景寫了一首新插曲《抓一個溫馨晚上》,前奏開始的音調是他所得意的「不許紅日」。1990年,黃霑與戴樂民受邀為《笑傲江湖》製作配樂,由黃霑曲並詞的主題曲《滄海一聲笑》取得極大迴響,被視為中樂流行化的典範。1992年,黃霑再為續作《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寫主題曲,名為《只記今朝笑》,曲風活潑清新,跟《滄》均為純五聲音階,中段加入《滄》的對位副旋律,獲評「襯托得十分自然流暢」、「粵語流行曲中難得運用一大段對位旋律,而且主副旋律都是五聲音階的;儘管對位是西方技巧,歌曲卻富於中國小調味」:75:137。「黃戴」於1991年再度合作,主理《黃飛鴻》的配樂。配器方面中西合壁,把中樂的音色和西洋弦樂團融而為一,如表現氣勢時運用嗩吶、喇叭與弦樂隊的組合;表現緊張的氣氛時,則以琵琶搭配弦樂快弓。取材方面以改編經典為主,如《劫火不能焚》(古琵琶曲《十面埋伏》)、廣東民樂《旱天雷》、《子夜歌》(即《弦樂小夜曲 (莫扎特)》、《西風緊》(《洋基歌》)等,並以古曲《將軍令》為軸心,按場景及人物刻畫的需要多次變奏、改編,包括主題曲《男兒當自強》、《途窮反遭俗眼白》、《傲氣傲笑萬重浪》等多首。1993年,與雷頌德合作的《青蛇》為其另一代表作。配樂按情節分為兩種基調:電影前半段,多洋溢浪漫、輕鬆、夢幻的氣息,如《流光飛舞》、《流水浮燈》、《柳樹細裙兒蕩》等曲;後半段劇情急轉直下,配器則多以鐘、鼓、鑼、鈸等中式敲擊樂器為主,營造緊張或激昂的氛圍,如《水漫金山》、《鬥法》、《治水》等曲。除了出色的音畫配合,曲風的豐富及試驗性亦備受論者讚賞,如加入印度樂風的《莫呼洛迦》和現代音樂味道重的《人間魔域》。1994年的《梁祝》是最後一次「徐黃配」。黃霑擔任音樂監製,並負責填詞、改編舊曲、編排中樂器、弦樂器及女和聲。合作的音樂人有胡偉立、黃英華、雷頌德等。他們主要向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及黃梅調歌曲《訪英台》取材,改編的方向是通俗化、現代化,如加入電子音樂元素。配合劇情,前半部曲風輕快明亮,後半部則傾向沉重哀傷。黃霑參與的配樂在華語電影「工業獎」活動(如香港電影金像獎)和電影節(如金馬獎)中屢獲提名及得獎,惟大部分都沒有發行官方原聲專輯,如《倩女幽魂》、《人鬼神》、《畫中仙》、《六指琴魔》、《西楚霸王》等。曾有論者總結出黃霑樂曲創作上其中三個特點:一、擅寫結構簡約的一段體曲式(即全曲不分主副歌,單以一個重重覆覆的樂段構成)[n];二、擅寫純五聲音階曲調[o];三、愛改編或化用中國傳統樂曲[p]。黃霑雖然創作甚豐,但生前只發表過三張個人音樂專輯,他一生的歌唱作品主要集中在前兩張:此外,黃霑為別人監製的非原聲專輯,可考的只有紅線女於1990年代初推出的粵劇專輯《四大美人》和程琳1995年的《回家》。黃霑曾與顧嘉煇數度合辦音樂會,邀得多位歌手演繹煇黃歷年作品(也有少量非煇黃作);千禧年前後舉行的,由於集體回憶效應,反應熱烈,使「煇黃」再度成為當年樂界焦點;2003年再跟香港中樂團合辦《黃霑獅子山下演唱會》。除了1985年那一次,其他在香港舉行的音樂會都發行過影像產品。此外他亦是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的創會理事,參與推動香港音樂版權產業的發展,維護創作人權益。黃霑常任電視節目主持。青年時就獲麗的映聲起用,首次以藝名「黃霑」亮相螢幕,主持文化綜合節目《青年聯誼會》,一炮而紅。作家沈西城曾形容黃霑:「談吐爾雅而又學識淵博,更難得的是他的英語也講得流利。」。繼後他又主持綜藝節目《金玉滿堂》、《群星會》等,1969年更獲得「最佳電視節目男司儀獎」,其後被《香港電視週刊》喻為「電視王子」。此後十多年間,黃霑主要亮相於無線電視,如主持過三屆《香港小姐競選》和訪問名人成功秘訣的《成功之道》,並經常跟何守信搭檔,何守信形容黃霑有獨特的主持風格,不擅記稿,但長於即興,能與穩重的自己互相配合。還有,他雖然主持經驗豐富,但同時卻「一向語出驚人」(沈西城語)。1983年8月,黃霑當金唱片頒獎禮的司儀時,就失言得罪了徐小鳳,說她「又老又風騷」,令她一氣之下唱歌失準,事後黃霑再三向她道歉。除了主持節目,他曾經在佳藝電視和無線電視的藝員訓練班教授主持課,日後混跡過主持界的學生有鄭裕玲、吳君如等。1980年代末,黃霑跟亞洲電視簽了三年約:79-83:79—83:1989至90年,他跟倪匡和蔡瀾主持半夜成人節目《今夜不設防》,訪問娛樂圈名人,尺度大膽無所不談,口碑載道創收視佳績。1990年又夥拍林尚義、尹志強等人為亞視主持世界盃直播節目《90世界盃全接觸》。據體育專欄作者「波王」所述,自稱「執波仔」的黃霑雖然對足球一竅不通,常提出令人發噱的無知問題,但善於活絡氣氛,「主持效果奇佳」。約滿前最後一個工作是跟林建明、韋基舜等人主持奧運電視節目。及後,投資失敗欠債累累的他跟無綫電視簽了達四百萬(黃霑自稱)的表演合約,在1993至1997年主持多個綜藝、資訊及清談節目。李雪廬認為這一段時間他「過度曝光」,讓觀眾厭倦。1994年初,《江山如此多Fun》開播,以遊戲比賽的形式向觀眾普及中國歷史地理文化常識,才子形象深入民心的黃霑擔當主持,並負責唱作主題曲;節目曾入選1995年度壹電視大獎的「十大電視節目」。監製蕭潮順說,有見於《江》的成功,他和黃霑後來以同類型的《江山如此多嬌》進軍中國大陸。節目自1997年起於北京、上海、四川、廣東及福建聯播,共三十一輯;主持人還是黃霑,搭檔陳曉楠跟張延。94年末,因競爭對手亞視的資訊娛樂節目《今日睇真D》收視頗佳,無線推出性質相似的《城市追擊》來迎戰,黃霑、安德尊等任主持。這段期間由他主持的無線節目還有《萬千星輝賀台慶》、訪問娛樂圈中人的《花弗新世界》、普及對聯知識的《聯中傳奇》等。黃霑晚年多活躍於亞洲電視和新城電台:2001至02年間,在亞視主持清談節目《三個光頭佬》、性知識節目《夜夜應設防》和兩輯《黃霑香港情》(曾訪問廿三條風波中的保安局長葉劉淑儀),以及在新城主持《星期日大菠蘿》、《開心大鬧鐘》和《開心霑士幫》。此外他也曾受邀主持香港以外的典禮,如1990年的「第27屆金馬獎頒獎會」(與張小燕)和1991年的「第36屆亞太影展頒獎會」(與崔苔菁)。黃霑一直視廣告為正職,做音樂、當主持等只是賺錢的興趣。他在大學畢業兩年後便加入廣告界,受聘於英美菸草公司,任廣告部經理助理,1966年在香港廣告公司聯會主辦的作文比賽中奪冠,68年獲擢升為副經理並保送英國接受商業管理訓練;但副經理的主要職責是控制廣告預算,跟他擅長的創作關係不大,所以他在1970年轉投華美廣告公司,出任聯合創作總監:176—186,翌年負責作曲的廣告(Varsity Cigarettes:"Varsity World:60")入選美國廣告界的最高榮譽「基奧獎」的「國際影視類最佳作品獎」(Television/Cinema(International): Best 1971)。72年,華美的客戶「白蘭氏雞精」不敵國貨(中國大陸)「蟲草雞精」的廣告攻勢,銷路大跌,包括黃霑在內的多名華美高層須引咎辭職:163—167。他隨後轉投國泰廣告公司,任創作總經理:176-186 ,但在幾個月後就辭職恢復自由身,之後「偶然接受散件廣告創作」。根據前廣告人李雪廬的《黃霑呢條友》,1970年代前,香港的外資廣告公司,創作全由外國人主導;而他們慣性的做法,就是引進歐美創作的廣告,然後安排香港人下屬把文字直譯成粵語;如果是廣告歌,就配上原來的音樂,然而曲詞契合度往往一般,無法有效宣傳品牌。為迎合本土市場,黃霑任職於「英美菸草」時,已經提倡「曲詞應同步原創」,主張廣告語言應通俗地道,又嘗試以先詞後曲的方法寫廣告歌;但云云總總在他離開「英美菸草」、當上其他廣告公司的高層後才得以全面實行(有論者推斷家計會宣傳歌《兩個就夠晒數》屬於先詞後曲,亦有人分析過《兩》詞曲配合上的竅妙),奠定其創作地位的作品大多自此時起誕生。:100—106,120—122此外,黃霑曾表示中學老師袁匯炳(琦)「刪、存、補、調(調換)」傳授的意譯口訣,對其廣告繙譯影響甚深:111;而寫廣告歌時用裝飾音來克服粵字九聲問題,則是從稔熟的音樂前輩梁樂音學過來的:140—142。1976年黃霑自立門戶,與林燕妮合組黃與林廣告有限公司,屬當年少數由華人創辦的廣告公司:59。綜合李雪廬和黃霑本人所述,「黃與林」除了一般商品,也接過傳媒的客戶:約1977年獲聘為《東方日報》的顧問,訂出「檢討報章內容」、「整頓市場,建立重要銷售網點」、「委託獨立方作深入的市場調查」等一系列的方案,結果《東方》半年內「銷量升上三十五萬份,成為全港首份銷數以十萬為計算單位的報章」:235—236;又推出了一個由黃霑構思的廣告企劃:「一個月內每天推出新的廣告片,把採訪突發新聞的過程,如實拍給港人看」,令報紙銷量升了百分之廿五,《東方》於是得以把廣告價目調高,至百分之二十 :206—212。此外「黃與林」亦曾是大型住宅屋苑太古城多年的廣告公司。1985年,「黃與林」被世界大型廣告企業盛世集團收購,黃霑任香港區副主席,1988年初以專心拍電影為由退出廣告界,1990年代偶爾受邀創作廣告:193。黃霑還為多部電影編、導或演:「……演了不知多少部戲的閒角。不是警司,就是匪幫,正是黑白兩道,任我馳聘。而如非色狼,便當嫖客,端是黃字本色,眾望所歸。盲佬演過,巔雞也扮。若論戲路之廣,香港排名,應在百名之內;要說薪酬之低,銀壇金榜肯定是負數之冠,因為有很多時候卻酬不收,過足戲癮之餘,連車費也會倒貼。拍得興起之際,甚至自掏腰包,大宴諸色人等。」:54他也擔當過主角,如:1975年在諷刺喜劇《大千世界》中飾演清末一狡獪貪官,演技得到工商日報記者的好評;1980年代先後在《歌舞昇平》和《偷情先生》中飾演既情緒豐富又性格多面的音樂經理人「James」(演技受影評人石琪和月巴氏讚賞),以及怕老婆卻想去偷腥的公司高層「老尤」。1990年代初,欠債纍纍的黃霑跟導演高志森簽演了四部三級片(《不文騷》、《不文小丈夫》、《銀座嬉春》及《大鹹濕》),酬金共一百萬
。喜劇《不文騷》中,黃霑扮演色情笑話節目主持「占」,與節目幕後軍師「亮」(黃光亮飾)和廟街歌手「光」(尹光飾)有一段互相競爭的故事——片中也穿插著大量經黃霑和尹光改編的歌曲,如《不文帝女花》、《小姐一聲笑》、《七個小矮人》等;在《不文小丈夫》、《不文小丈夫之銀座嬉春》等一系列電影中,則飾演愛到處尋花問柳的男主角(但他沒有演裸露的床戲);還以主持人的角色,在紀錄片《私鐘真面目》和《大咸濕》披露香港性產業的狀況。黃霑是多產的流行作家,筆耕數十年,出版書目近三十本:他曾為《明報》、《新報》、《東方日報》、《壹周刊》、《南方都市報》、《新京報》等報刊寫專欄文章,講述他種種見聞體會以及身為創作人的心路歷程;大部分已結集成書,例如《黃霑隨筆》、《開心半世紀》、《廣告人告白》、《浪蕩人生路:人生篇》等。1983年成書的《不文集》,收錄了1973年起他在《明報周刊》寫的多篇專欄文章:182—186,內容包括黃色笑話、性謎語、髒話典故、打油詩、對古今中外傳說史事的不文解讀等。當中有自創自尋的,有讀者、朋友提供的,也有翻譯自外文著作的。面世後即風行一時,至其逝世前已印行逾六十版 。1977年左右,相戀中的黃霑和林燕妮在《東方日報》開設「一題兩寫」的專欄,即每日以一個主題,由二人生活瑣事、工作見聞以至兩性觀念等等,各寫一篇幾百字的短文,同版刊登。一個文風大膽、一個措辭正經,兩相對照,同時亦滿足了群眾對名人隱私的好奇心,因此頗受歡迎 :223—225。及後編成了三本書:《人海同遊》、《有樂共享》、《真誠相見》。1980年,時為中英談判早期,他在《明報周刊》執筆寫《數風雲人物》,訪問了香港十位名人,包括姬達、嘉道理、鄧肇堅、何賢、何鴻燊等,後來出版成書,銷量甚佳,1981至1985年就印行了十八版。李雪廬給予此訪問錄很高的評價,說:「用語傳神精準……力求表達出受訪者的個性和背景」,也是了解當時香港歷史和社會面貌的重要資料(大意):217—218。作家寒山碧認為《數》材料充實,語調恢諧,精於勾勒人物,但只著重受訪者光鮮的一面,對敏感話題避而不談。在1980-90年代,他在新報、快報等報紙連載《香港仔日記》、《大家姐傳奇》、《JJ自傳》等小說(亦印行出書),以第一人稱角度和繼承自三蘇(高雄)等老一輩作家的「新三及第語言」(白話文+粵語+外語),描繪香港社會的世態人情,並以各種愛慾描寫為點綴。當中《香港仔日記》被認為有三蘇1950年代初小說《經紀日記》的影子,都是講述唯利是圖、空手套白狼的主人公混跡於商業社會的故事,其中一個相異之處是後者沒有艷情細節,但李雪廬認為黃霑此作的性描寫點到即止,跟《不文集》相比都顯得失色。
劉紹銘評《香港仔日記》「文字滑稽突梯,情節設想屢見柳暗花明」,並借黃繼持對三蘇的評語論此作:「寫世相不避庸俗,說人情不隱劣德,誇張裡有揭露,諧謔中有諷喻」,雖然是商業流行之作,但史料價值比正統小說乃至學術著作都更為豐富。此外,黃霑在成名後仍不忘鑽研學術,他一生三個學位的論文(包括學士論文《姜白石詞研究》)均與音樂有關,性質橫跨學術和大眾文化。:1976年起,以工餘時間於港大修讀哲學碩士,並師從中文系教授羅忼烈(原名羅慷烈),數年後畢業,論文題目為《粵劇問題探討》;晚年攻讀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及社會學系博士課程,期間患上癌症,但他在病情好轉時把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寫完,2003年9月獲發哲學博士學位。
這篇博士論文以一般社會學文化學者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為藍本,再基於其親身經歷以及眾多音樂人的訪問寫成;首先上溯至1930年代的上海,描寫背景——曾經風行一時並對香港流行曲影響深遠的國語時代曲,再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起點,正式開展主題,論及香港樂壇的種種變遷,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為止。大學考試評審委員舉行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他沒有受多少質詢便順利過關。黃霑的博士論文導師劉靖之形容他是一位嚴肅的學者,而校外考試委員會則認為整篇論文「資料基礎厚實,歷史分期合理,立論鮮明深入,行文暢達,獨具個性。」。
黃霑病逝後,論文被廣泛談論,成為當年香港文化界一個熱鬧的話題。《香港經濟日報》在整理論文部份內容時指出,由《世界真細小》到《滄海一聲笑》,他一手把嶺南文化的精髓重新包裝,成就響遍全球華人的粵語流行曲文化;但臨終前的博士論文卻寫下了一個極其悲觀的結論,認為粵語流行曲已完全失去從前的優勢,未來或許只能像粵曲一樣:「成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在高級文化場所變中國曲藝來演出。」他希望藉這篇論文,呼籲港人重新認清香港文化的位置,以建立探索未來的基礎。論文現藏於港大圖書館,並供讀者網上下載。綜合張文光和《開放雜誌》總編輯金鐘的說法,黃霑在1987年曾為爭取民主的組織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義寫了「爭取八八直選集會」的活動歌曲《同心攜手》,也參與了是次集會並發表演講。1989年5月,黃霑參加全球華人大遊行及主持民主歌聲獻中華,聲援中國內地學生民主運動(見六四事件)。同年8月初,羅德丞帶頭建立新香港聯盟,與羅德丞份屬好友的黃霑加入成為理事,「新港盟」的盟歌就是他按貝多芬的《歡樂頌》填詞而成的。根據「新港盟」前總幹事高繼標所著的《羅德丞政海浮沉錄》,8月尾,羅德丞推出「一會(立法會)兩局(地區直選和功能組別)」的政制方案(即立法會分組點票制,適用於任何議案),包括黃霑在內的多位成員表態支持。1994年,黃霑應中方邀請出任香港事務顧問;1996年參與香港特區首屆文化界推委選舉,落選。1996年5月,香港回歸將近,羅德丞表態角逐特首,後來放棄,改為私下支持李福善參選,黃霑亦隨之去擔任李福善的公關和形象顧問;但高繼標評他為政治選舉外行,在拉攏傳媒、團體拜會和訓練李福善答辯技巧上毫無建樹,又對他邀請藝人在10月下旬的參選宣布會上表演助興這個做法頗有微言。最後因種種因素,李福善在首輪選舉中取不夠提名票而出局。2002年,香港政府推動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他曾撰文支持且反對以白紙草案向公眾諮詢。隨著老一輩歌手的淡出,黃霑晚年已經很少歌手找他填詞,影響逐漸衰落,他歸咎於自己與年輕聽眾的代溝太深,又對香港樂壇的前景表示憂慮。黃霑把事業重心放在其他方面:1999年與春天舞台製作有限公司成立實用進修學院,任講座「創意與創造力:21世紀競爭決勝之道」的主講,談創新思維,共十一場,以及主持一系列名人談人生的講座;並活躍於舞台劇界,如演出舞台劇《蝦碌戲班》(2000年)、為舞台劇《麗花皇宮》(2001-03年)擔任藝術總監(導演高志森在《追憶黃霑當年情》說,黃霑主要負責選曲和歌曲編排)和飾演「保叔」一角、為舞台劇《酸酸甜甜香港地》包辦全劇歌詞(2003年)、編寫《西遊記》的舞台劇劇本(未發表)等。2001年4月,黃霑証實患上肺癌,手術和化療後病情有所改善,但2002年5月癌症復發。2004年11月24日凌晨零時46分,黃霑在香港沙田仁安醫院因末期肺癌引發的肺炎逝世,終年63歲——離世前幾天仍為《南方都市報》寫專欄,題為《多餘事》。家人按遺願低調舉行葬禮,未讓公眾憑弔。得悉黃霑病逝後,香港各界紛紛致哀,包括生前好友顧嘉煇、母校喇沙書院校長劉煒堅、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時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等。此後接連多天,其人其事成為香港媒體焦點,作品也再度熱播。12月5日,演藝界首次借用香港大球場,舉行「黃霑博士追思會」供公眾悼念緬懷,逾萬名市民出席。及後台灣兩大影視頒獎禮「第39屆金鐘獎」和「第41屆金馬獎」,以及香港的「第27屆十大中文金曲」都有向黃霑致敬的表演環節。「新城勁爆頒獎禮」和「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追頒榮譽大獎,以表揚他一生對流行音樂的貢獻,女兒黃宇詩上台代領。中國大陸亦有三個音樂頒獎禮向他頒贈致敬性質的獎項 。2004年12月,多間唱片公司合作推出黃霑作品集《笑傲歌壇黃霑傳世經典》,該碟躋身2005年度「香港唱片銷量大獎」五大最暢銷音樂、電影電視原聲及精選唱片。2005年初,顧嘉煇寫了一首悼念曲,名為《霑叔》,由鄭國江、潘源良及林夕填詞、雷頌德編曲和監製、溫拿樂隊主唱,並在「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頒獎禮」的悼念環節上首播。2006年11月,以其對香港電影業的貢獻,位列第三批香港星光大道的表彰人士,星光大道增設黃霑的紀念牌匾。2009年,獲追頒香港舞台劇獎之「廿五周年紀念獎:傑出填詞獎」,同獲獎的還有鄭國江、杜國威、岑偉宗等五人。2015年,為紀念黃霑逝世十周年,「第三十七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和「第三十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均特設致敬環節,讓林子祥、岑寧兒、林奕匡等歌手演繹其名曲。1967年,黃霑與著名歌星華娃結婚,育有二子一女,女兒即前無綫電視主持黃宇詩。1970年代中期與著名女作家林燕妮相戀,當時華娃雖然懷有身孕,仍堅持與他分手,但兩人於分居八年後仍未正式辦妥離婚手續。黃林二人的關係維持了十四年,1988年除夕夜,在金庸家中,午夜過後,黃霑當眾向林燕妮求婚,兩人當晚在金庸、羅德承律師和在場多位友人見證下,簽下一紙由金庸即席撰寫的婚書,兩人並未在婚姻登記處註冊,林燕妮鄭重否認該婚書的法律效力。黃林二人因第三者(黃霑的助手陳惠敏)介入,結果於1990年分手。1995年,黃霑與陳惠敏(Winnie),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結婚。他一直極力保護妻子隱私,不讓其容貌曝光媒體。黃霑受喇沙書院的宗教氣氛影響,19歲時受洗為天主教徒,大學畢業後在天主教學校教過聖經,亦曾為天主教香港教區創作彌撒曲《讓兒童來近我主》;但根據《大學線月刊》的訪問,他同時卻認為教會某些規條「保守」和「不近人情」。黃霑說,他在與華娃離婚不久、情緒非常低落時接觸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及後發覺比起祈禱,唸誦心經反而能使他心境平和,從此他便一直潛修佛學,亦曾撰文說學佛體會,如散文集《開心快活人》中的《自了漢》、《學佛我見》和《先對胃口》;但黃霑仍有參與跟天主教有關的活動,如在2000年為天主教香港教區出品的電視劇《始終係天主》創作主題曲《天主始終係愛》以及在第三集分享一個關於「主日奉獻」的小故事。數年後,其喪禮以佛教儀式舉行,但他生前有沒有正式皈依佛教則不得而知。另外,2001年黃霑在《大學線月刊》的訪問中表示,他曾因人生挫折而動過輕生的念頭:.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90年,我在生命中摔了一跤:生意失敗、與林燕妮分開、因生意失敗而欠債……我想過自殺,但站在欄杆前,我捨不得媽媽。1995年,即與陳慧敏結婚那年,自稱已還清了債務。1997年4月8日,美孚新邨發生由菸頭引發的三級火警,死者包括黃霑的母親及侄兒。1983 鮑比達(再生人)1986 Melody Bank(殭屍先生)1989 黎小田(胭脂扣)1992 黃霑(黃飛鴻)1995 黃霑、胡偉立、雷頌德、黃英華(梁祝)1998 喜多郎、Randy Miller(宋家皇朝)2001 譚盾(臥虎藏龍)2004 金培達(忘不了)2007 金培達(伊莎貝拉)2010 陳光榮、金培達(十月圍城)2013 金培達(寒戰)2016 羅大佑、陳輝陽(華麗上班族)1984 陳志遠、李壽全(搭錯車)1987 羅永暉(夢中人)1990 羅大佑、魯世傑(八兩金)1993 陳煥昌(阮玲玉)1996 陳勳奇、Roel A. Garcia(墮落天使) 1999 陳光榮(風雲雄霸天下)2002 何崇志(麥兜故事)2005 Peer Raben、梅林茂(2046)2008 久石讓(姨媽的後現代生活)2011 泰迪羅賓、韋啓良(打擂台)2014 梅林茂、Nathaniel Mechaly(一代宗師)2017 金培達、波多野裕介(七月與安生)1985 林敏怡(傾城之戀)1988 戴樂民、黃霑(倩女幽魂) 1991 顧嘉煇、黃霑、戴樂民(秦俑)1994 劉以達、韋啟良(誘僧)1997 趙增熹(甜蜜蜜)2000 金培達(星願)2003 譚盾(英雄)2006 金培達、高世章(如果·愛)2009 岩代太郎(赤壁)2012 陳光榮、金培達(武俠)2015 盧凱彤、李端嫻(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2018 久石讓(明月幾時有)1983 鄧麗君 - 《鄧麗君十五週年巡迴演唱會》(6場) ·
1985 梅艷芳 - 《梅艷芳盡顯光華演唱會》(15場) ·
1986 張國榮 - 《Konica帶動樂壇盛事 張國榮86濃情演唱會》(12場) ·
1987 梅艷芳 - 《百變梅艷芳再展光華演唱會》(28場) ·
1988 林子祥 - 《LAM 88-89 LIVE》(20場) ·
1989 張國榮 - 《bossini張國榮告別樂壇演唱會》(33場)1990 林子祥 - 《特醇星徽林子祥90演唱會》(17場) ·
1991 梅艷芳 - 《百變梅艷芳告別舞台演唱會》(30場) ·
1993 李克勤 - 《克勤'93 演唱會》(8場) ·
1994 王菲 - 《王菲最精彩的演唱會》(18場) ·
1996 張國榮 - 《跨越97演唱會》(24場) ·
1997 黎明 - 《黎明的Live Version '97演唱會》(20場) ·
1998 王菲 - 《唱遊大世界王菲香港演唱會98-99》(17場) ·
1999 黃霑、顧嘉煇、群星 - 《香港煇黃2000演唱會》(16場)2000 郭富城 - 《百事郭富城Live On Stage演唱會2000》(28場) ·
2001 黎明 - 《Leon Live is Live 2001》(12場) ·
2002 張惠妹 - 《A級娛樂世界巡迴演唱會 香港站》(4場) ·
2003 Twins - 《零四好玩演唱會》(5場) ·
2004 陳慧琳 - 《I'm Lovn't it陳慧琳紙醉金迷世界巡迴演唱會 香港站》(10場) ·
2007 劉德華 - 《Wonderful World巡迴演唱會 香港站》(16場) ·
2008 封館維修 ·
2009 鄭秀文 - 《Love Mi鄭秀文世界巡迴演唱會 香港站》(10場)2010 劉德華 - 《劉德華Unforgettable演唱會2010》(20場) ·
2011 郭富城 - 《郭富城舞臨盛宴世界巡迴演唱會「香港站」2011》(17場) ·
2012 Shine - 《Shine Passion Live》(2場) ·
2013 容祖兒 - 《Ageas 富通保險1314容祖兒演唱會》(15場) ·
2014 鄭秀文 - 《Ageas 富通保險Touch Mi鄭秀文世界巡迴演唱會 香港站》(12場) ·
2015 Twins - 《英皇財務呈獻 #TWINS#LOL#演唱會》(5場) ·
2016 張學友 - 《A CLASSIC TOUR 學友.經典世界巡迴演唱會 香港站》(23場) ·
2017 楊千嬅 - 《楊千嬅三二一GO!演唱會》(11場) ·
2018 劉德華 - 《劉德華"My Love Andy Lau"世界巡迴演唱會 2018 香港站》(20場)

影視作品

資料回報
感謝您的回報,神搜探員將近快審核並修正資訊。
您目前所在的頁面 - 演職人員黃霑
回報屬性
問題描述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